中新网迪拜12月1日电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开幕式暨“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实践”边会11月30日在迪拜举行。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王毅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没有合作就没有共同的未来。
王毅表示,从中国开始生态文明建设以来,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有机会到中国的城市、乡村,会发现中国的整体生态环境建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说。
王毅认为,这其中有“五个相互联系的重大转变”:
——理念的转变。在经过了约40年快速经济增长以后,中国的执政理念从单纯倾向于GDP发展转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理念的制度化。把新发展理念转变成具体的考核指标、政策和法律制度,把理念得以通过制度来落实,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比如说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重新修订环境保护法,修改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相关法律。
——行动的变化。王毅以长江举例,在“十四五规划”编制初期,各方面都想“快速发展”,之后转变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就引领具体保护与开发行动上的重大变化。另外,在黄河流域、青藏高原、黑土地保护也都有相应的行动转变。
——系统的转变。王毅表示,实现美丽中国,要对整个生产方式、消费方式、贸易方式、能源结构以及治理体系进行系统性变革。只有发生系统的、结构性的发展范式转变,才可能真正实现美丽中国目标。
——全局性转向。王毅介绍,中国已经承诺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中国不仅自己要做好,也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王毅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必须要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面对全球性挑战必须要合作,没有合作就没有“我们共同的未来”。
据悉,本次边会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与中国新闻社共同主办,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新闻网联合承办。(完) 【编辑:钱姣姣】
中新网太原12月1日电 (任丽娜)记者1日从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为保供今冬明春电煤运输和夯实即将到来的春运基础,该局集团公司2023年集中修施工完成钢轨大修近600公里、轨枕大修2.6万余根。
太原铁路部门集中修施工现场。张炯 摄
据介绍,2023年太原铁路部门集中修施工分上半年、下半年两个阶段进行,全年总共安排了大秦、瓦日、侯月、石太、南北同蒲等线路的21次集中修,1次综合天窗整治,共计219个天窗日,共389个天窗点。
2023年太原铁路部门集中修施工,其中完成钢轨大修599.291公里、轨枕大修157.243公里/261834根、道床大修522.368公里、道岔轨件大修264组、站场道岔技改364组。
太原铁路部门集中修施工现场。张炯 摄
此外,集中修施工大机捣固线路4932.5公里、大机捣固道岔3542组、大机打磨线路3903.3公里、大机打磨道岔2508组、大机铣磨钢轨78.22公里、桥梁换砟21.5公里、道岔换砟623组、岔区线路换砟42.1公里。隧道拱顶空洞及裂纹整治加固12座/354延米,整治隧道基底空洞病害2座439延米,整治桥梁位移超限支座37座/160孔,隧道漏水整治10处/220米。
为进一步提高施工作业效率,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施工中优化了创新机械换砟施工组织模式,首次引进使用砟土分离机,实现道岔换砟全流程机械化作业,高质量完成了施工任务。
施工过程中,供电系统检修中充分发挥供电检修列、水冲洗作业优势,检修列+DPT多平台作业车组合对大秦、迁曹线特大桥梁、长大隧道进行检修,消灭了设备死角病害隐患,利用水冲洗车对大秦二期、北同蒲正线重污染区段绝缘子进行集中清扫,消除污闪隐患,有效保障设备工作状态。
太原铁路部门集中修施工现场。张炯 摄
作为中国能源大通道的大秦铁路在2023年的集中修施工中,共完成成段更换钢轨123公里,成段更换轨枕2.96万根,完成大秦线成组更换道岔43组,有效提升了设备状态,保障了大秦铁路重载通道运输安全、畅通。
施工期间,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不断优化运输组织,各项施工项目按图推进、顺利完成,实现了施工、运输“两不误”。(完)